FB廣告七大環節|(5)分析數據
廣告後台的數據百百種?我該從何看起呢?
遇到這樣的問題,我都會先問,「你的廣告的轉換目標是什麼?」
沒錯,如同上一篇「拆解問題的技術」心得提到的確認目標,在分析數據時,我們也要先確認「目標」。有了目標後,才能從眾多數據中,找出關鍵的指標,近而分析優化。
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,我會先分為這兩大層面
(一)依據行銷活動,設定分析指標
在FB廣告七大環節|(3)有策略預算分配中有提到,依據目標的不同,我們會設定不同的行銷活動;而不同的行銷活動,我們分析的關鍵數據也會不同。
以下用兩種類型的廣告做舉例
(A) 互動型廣告:此類廣告的目標是互動,那麼我們要看的關鍵指標,就是受眾與貼文&粉專之間的互動,例如:貼文互動次數、每次貼文互動成本、貼文心情數、留言數、分享數等等。
(B) 轉換型廣告:此類廣告的目標通常是導向頁面的轉換,那麼我們要看的指標就可以是,連結點擊率、連結點擊成本、點擊數、瀏覽數、購物車數、購買數、CPA、ROAS等。
除了這些不同的關鍵數據外,還有一些我們常聽到的共同分析數據,如CPM、CTR、CPC,可以做為廣告的領先指標。
(二)領先指標 VS 落後指標
領先指標,是在落後指標發生之前的數字趨勢。落後指標,通常是最終的目標結果,例如購買、貼文互動次數;而領先指標,就是那些可以初步分析廣告走向的數據,例如CPM、CTR、CPC等。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們,分析廣告是否吸引受眾,以及廣告的成本,是否有上升的趨勢,好做下一步優化的佈局。
CPM:是廣告每千次曝光的成本,從這個數字,我們可以得知,廣告在我們選定的這個受眾池的曝光競價高低。
CTR:是用戶看到廣告並點擊的次數百分比,也就是點擊率;我們可以初步判斷,廣告是否吸引受眾,讓其感興趣,並停下來對貼文做點擊。若廣告的點擊率高,但後續的轉換低,我們可以思考,為什麼受眾對貼文感興趣了,卻沒有進一步的動作;如果廣告的點擊率很低,代表廣告並不吸引現有受眾,我們就可以考慮換素材,或是同一個素材測試不同的受眾。
CPC:是每個點擊的平均成本,也就是點擊成本;這個數字可以做為CPA的領先指標,如果廣告吸引一個人點擊的成本有上升的趨勢,那麼就可以預期其轉換成本也可能會上升。在這裡,我們可以先思考,投放廣告可接受的最高點擊成本。因為受眾點擊了不一定會轉換(購買或動作),但是你得先知道自己可以接受花多少錢,換取一個人的點擊你的廣告。
除了以上兩大層面,在分析廣告數據時,也須留意其性別、年齡層、版位、裝置等等的表現,以及廣告的重疊率、頻率。這些更細的層面,之後再和大家另外分享。
希望今天的文章,有幫助大家在看FB後台滿滿的數字時,有一點方向。
大家有什麼想討論的,也歡迎留言給我喲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