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廣告七大環節|(4)有限度的測試

Deejay Chang
4 min readApr 18, 2020

--

談完了素材、受眾、預算後,接下來要和大家分享廣告「測試」的部分。

在執行測試之前,我們得先釐清很重要的一點是,做這個測試的「目的」是什麼,以及我們期望「驗證的假設」是什麼。目的,即是我們的目標Object ; 驗證的假設,即是我們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。將OKR的概念導入,有助於我們更明確的檢視我們的測試。

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,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測試?

釐清之後,才能做出有意義的假設,而透過有限度的測試,得到驗證。

在測試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注意幾項原則:

1. 變因不要太多

一次的廣告測試中,我盡量都會控制在2個變因,也就是所謂的A/B Test。

有些業主或投手,會因為想要用最少的預算,快速得知哪個受眾好,哪個素材好,所以在一個行銷活動裡,放入3個以上的廣告組合(受眾); 或是在測試受眾的不同廣告組合裡,又放入不同的素材。

在這樣的測試環境中,就有3個以上的交叉變因。假設今天整個行銷活動的成效尚可,但三個廣告組合的表現都平平的,如此一來,你就很難去「驗證」出,到底哪個廣告組合的受眾,是更準的受眾。如果再加上同時有素材的變因,那你就更無法得出,廣告成效的好壞,究竟是因哪個受眾還是素材而影響。

雖然FB廣告現在有行銷活動最佳化 的功能,或許你可以透過直接在「 行銷活動」層級放大預算,加大整體效益,但是,就目標以及長遠廣告週期來說,你並沒有從測試中,得到更多的關鍵結果,以利於之後廣告的操作,這麼一來,當廣告疲乏時,又得花更長的時間,以及更多的預算,去經歷重頭來過的假設與驗證。

2. 測試的時間要足夠

對於測試的結果,我們多少都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假設,我覺得這是人性難免。但是,我們還是得忍住想用人腦下結論的衝動,給系統足夠的時間,抓數據進行優化,完成系統學習階段,而得出科學化的測試結果。

測試時間的多寡,其實也與前項的變因控制有關。當你的變因越多,系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,針對每個變因抓到足夠的數據去驗證優化。所以,一次全上,並不一定就快速省錢,你反而需要花更多時間更多的新台幣,才能得到結果!!!

在做廣告測試時,我最常使用的就是前面說的A/B Test。針對不同的廣告層級,進行不同目標的測試。

在這裡,我一樣會依據三大層級的脈絡去區分:

1. 行銷活動層級:

選定一個行銷活動後,可以針對行銷活動裡的不同事件去做測試。

以轉換廣告為例,有購買、購物車、瀏覽等不同的轉換事件。相同的受眾,不同的事件,會觸及到的人會是不同的 ; 會直接購買的人、會先加入購物車猶豫的人、瀏覽完不會馬上有所行動的人。我們可以透過測試,找出能夠用更少的成本轉換的那群人。

2. 廣告組合層級:

在這個層級,通常我們會拿來測試並驗證我們假設的受眾。透過不同的性別、年齡層、興趣等,進而描摹出不同的使用者情境。

在設定廣告組合的時候,記得不要放入太多的變因,這樣才能得出有效的關鍵結果。通常我會在一個行銷活動裡面放入2個廣告組合,讓FB去優化。

3. 廣告層級:

廣告層級,是我們測試素材的地方。

素材的種類很多,有文案的不同,帶入的連結的不同,還有影片、圖片、輕影片、輪播等等,甚至是格式的不同 ; 每個細小的變化,都產出了不同的素材。

我們無法確定受眾喜歡怎樣的素材,也盡量不要有太多自己的認定在裡面,我們可以假設,並透過測試,找出最適合那個受眾的素材。

總結

測試,其實是很講究效益效率,但同時也是很漫長的一件事。必須有耐心、有邏輯的不斷假設驗證,才能在一次一次的測試中,更接近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
今天的文章有點長,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,最近上商業思維課討論到的「敏捷」,與我對於機這個觀念落實到廣告中的想法。

--

--

Deejay Chang
Deejay Chang

Written by Deejay Chang

行銷人,從品牌到選品電商,致力於廣告投放與產品企劃。希望將這些年的行銷心得,分享給需要的人。

No responses yet